日前,易康作品研討會在畢飛宇工作室舉行。省作家協會副主席、《雨花》雜志主編朱輝,《青春》雜志主編李檣,《揚子江文學評論》編輯部主任童欣,省作協會員、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易揚,市政協副主席劉春龍等出席研討會。泰州市文聯主席、泰州市作協主席龐余亮主持活動。
易康,江蘇省興化人,原執教于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。工作之余以讀寫自娛。2012年開始先后在《花城》《上海文學》《大家》《山花》《雨花》等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及作品專輯。中篇小說《青草》榮獲2015年—2016年度鄭板橋文學藝術獎,小說《畢業生》榮獲泰州市第三屆稻河文學獎小說獎,小說《惡水之橋》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18年度中國小說中篇小說排行榜。本次研討的小說集《青草》共收錄了易康的9部作品,之所以取“青草”來為小說集命名,是因為作者易康認為自己與《青草》這則中篇小說中的人物有過一樣的困惑與掙扎,流露出的情感也比較真實,這篇小說也被他稱為“我的精神自傳”。
研討會上,與會嘉賓圍繞易康的小說集《青草》進行了交流和探討,大家紛紛發言,發表自身見解,氣氛熱烈。
劉春龍表示,易康作品的意義有三,一是告訴我們寫作沒有年齡的限制,要沉淀下來做足準備再動筆;二是要敢于往外沖,要有一種自信;三是不能被所謂里下河文學所影響,要有自己的辨識度。
李檣結合“如何寫好小說”這一命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認為,現實的光暗性、不可詩意性遠遠超越了小說家的經驗、理解與想象力,小說家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熱愛的敘述。所以帶著這樣的心態來讀易康的小說,成熟、流暢的語言,頗具匠心的結構布局,恰到好處的節奏點都體現了一名優秀作家的把控能力。
朱輝則認為,易康的小說既是興化歷史滋養的產物,也是一種文化藝術,它不以家鄉為招牌,寫出了自我,表現了人情和人性的最大公約數。其次易康的小說非常講究節奏,對人類特殊狀態的某些情感有獨到的看法,特定的情境之下大量的限制性的、邊界性的環境描寫充分體現這一點。同時,易康對倒敘的應用得心應手,小說是對漢語言文學的繼承、鞏固、發展和挑戰,寫好細節才能讓作品更出彩。